中國文藝,讓我們一起向未來——寫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80周年、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8周年之際
來源:文藝爭鳴2022-05-23
前言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延安文藝座談會在延安楊家嶺召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和文藝工作者們齊聚一堂,經過三次會議和熱烈的討論,鮮明地提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價值導向,對新中國文藝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
光字片,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居民社區;
老周家,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東北百姓。
《人世間》,2022年開年,一部電視劇火爆出圈。隨著電視劇風靡大街小巷的,是光字片老周家這個普通家庭的平凡故事。時代的變遷、命運的浮沉、生活的難題,交織在歲月煙火之中,老周家三代人有成功、有失敗、有困惑,更有掙扎和奮斗。然而,不論經歷怎樣的酸甜苦辣,他們卻始終堅守著最樸素的家風——做一個好人,有尊嚴地活著。
“人世間”的力量穿越了時間和空間。這個春天,每個傍晚,闔家老幼守在電視機前,等待老周家次第登場,然后為之同悲鳴、共歡笑,已經成為很多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有觀眾留言:感謝《人世間》,讓我們重溫新中國半個世紀的光輝歲月。有觀眾感慨,上一次大半個中國為一部電視劇萬人空巷、夜不能寐,還是32年前《渴望》播出之時。
電視劇的火爆,見證了文藝作品的魅力。正如主題歌所唱:“有多少苦樂,就有多少種活法;有多少變化,太陽都會升起落下。”不管人世間如何風云變幻,周家人始終初心如磐,坦然面對。
善良智慧,堅韌通達,百折不撓,勇毅前行——這是光字片的老周家,又何嘗不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集體寫照?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文藝,是一個國家的壓艙石,也是一個時代的晴雨表。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人類文化的每一次發展,無不伴隨著文藝的進步。
《人世間》劇照
二
在中共百年黨史上,有兩次非常重要的文藝工作座談會。
一次是80年前的1942年5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文藝座談會,毛澤東主席發表重要講話。
一次是8年前的2014年10月15日,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并發表重要講話。
80年前,毛澤東主席召開延安文藝座談會:“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換意見,研究文藝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關系,求得革命文藝的正確發展,求得革命文藝對其它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協助,借以打倒我們民族的敵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務。”
《延安文藝座談會》油畫
8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并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我早有考慮,直到現在才有機會,主要是想聽聽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同大家一起分析現狀、交流思想,共商我國文藝繁榮發展大計。”
兩次文藝工作座談會,相隔72年,其目的都是徹守初心,勇擔使命,正風氣,督文脈。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兩次文藝工作座談會深刻詮釋了一個道理,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毛澤東主席指出:“在我們為中國人民解放的斗爭中,有各種的戰線,也可以說有文武兩個戰線,這就是文化戰線和軍事戰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
——兩次文藝工作座談會深刻詮釋了一個道理,為人民服務、為大眾服務是文藝始終不渝的根本方向。毛澤東主席提出了“文藝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他要求文藝工作者首先要解決立場問題,指出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創作的源頭活水。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的心聲,就是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
——兩次文藝工作座談會深刻詮釋了一個道理,文藝工作者應該時刻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毛澤東主席指出:“革命的文藝,應當根據實際生活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來,幫助群眾推動歷史的前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沒有優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的。”
時隔72年的兩次座談會,雖然歷史背景不同,但都張揚著鮮明的時代立場,始終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充分體現了黨對文藝工作者的愛護和尊重、對文藝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殷切希望。
三
向北,向西,再向北。
沿時間之河溯流而上,讓我們穿越到80年前的那些日日夜夜。我們不難發現,哀鴻遍野、內憂外患的中國正涌動著一道道清澈的溪流。
在山東,16歲的賀敬之離開母親,悄悄踏上了北上的征程。在北平,17歲的于藍偷偷掩上家門,經過兩個月的長途跋涉,終于抵達目的地。在上海,23歲的華君武離開亭子間,冒著生命危險,取道香港、廣州、長沙、武漢、重慶、成都、秦嶺、寶雞、西安,終于“找到了共產黨”。在南京,32歲的丁玲早已蜚聲文壇,這一年,她逃離了這座古城,懷著“我想當紅軍”的夢想,向北、向西、再向北,一路進發。
在全國,成千上萬條小溪正不約而同,匯聚到黃土高原一個叫作“延安”的小城。延安,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無數風華正茂的文藝青年。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們不約而同地從東北、從華北、從西北、從南方、從海外,走過敵占區,越過封鎖線,來到延安。
究竟是什么在吸引著他們、凝聚著他們?
讓我們再循著時間的長河緩緩前行。5年后,賀敬之與丁毅一道創作了新歌劇《白毛女》。1年后,華君武種了“1939年的樹”。12年后,丁玲寫出了《太陽照在桑干河上》。27年后,于藍成功飾演了《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此時,我們不難發現,那一道道小溪的淺吟低唱,已匯聚為文藝救亡的壯闊波瀾。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此時的延安,何以令天下人歸心?答案就在清澈的河水里,就在革命的斗志、光明的未來里,就在澎湃的熱血、立志救中國于水深火熱的偉大行動里。幾乎是在同一時期,一個叫作埃德加·斯諾的記者,冒著戰火橫穿中國。他從北平轉道漢口、重慶、西安,最后趕赴延安,并一路奮筆將他的所見所聞所感寫成一篇又一篇文章,以“西行漫記”專欄形式刊發在英、美等國報刊上。
“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在隴東前線,用電報形式發給丁玲的這首詞賦《臨江仙》,熨帖地道出了毛澤東對新文藝的清醒判斷:中國革命的勝利,不僅“要依靠手里拿槍的軍隊”,更要有“文化的軍隊”,這是“團結自己、戰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一支軍隊”。
1942年鮮花盛開的5月,遠處炮聲隆隆,三根木棍支起一盞汽燈,就在中共中央辦公廳門前的空地上,一個決定新中國文藝方向和前途的會議召開了。攝影師吳印咸用相機捕捉到了這個沸騰的場面。毛澤東說:“大家為了真理,進行了熱烈的討論。”80年來,每一回味,那熱烈的場景仍意韻悠長;每一重溫,那燙人的話語仍令人振奮。延安文藝座談會——我黨歷史上第一次召開的關于文藝問題的專業會議,指出了中國文學藝術的中心問題,就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
此后,《兄妹開荒》《白毛女》《東方紅》《延安頌》《黃河大合唱》……一個個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噴涌而出;艾青、蔡若虹、周巍峙、呂驥、柯仲平、羅工柳、古元、王昆、李煥之、光未然、歐陽山尊、王朝聞、劉熾……一個個熠熠生輝的名字從此定格史冊。
《白毛女》劇照
此后,在吳起、在安塞、在洛川、在三邊……每有演出,觀者云集;每有朗誦,聽眾紛涌;每有畫展,盛況不衰。郭沫若禁不住揮毫賦詩:光明今夕天官府,聽罷秧歌醉拍欄!
寶塔山下(木刻)古元 作
伴隨著青春淬煉的深情謳歌,伴隨著風雷激蕩的紅色篇章,中國文藝從此一掃低沉、哀怨、纏綿,奠定了高亢、明朗、激情的基調。在解放區,文藝的面貌、文藝工作者的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變,這是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藝,文藝與廣大群眾的關系也根本改變了。
1949年6月,在第一次全國文代會上周揚感慨萬千,他報告解放區文藝運動時說:“最近七八年間,解放區的文藝的面貌和解放區的文藝工作者的面貌已經有了根本的改變……解放區的文藝已經成為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藝。文藝與群眾的關系也發生了根本變化,文藝已成為群眾教育、干部教育的有效工具之一。”延安文藝,賡續五四傳統、承襲長征精神、發揚左翼思潮、拓展蘇區文化、匯流陜北風貌,為新中國文藝事業奠定不朽的基石,為新中國文藝走向普及、繁榮指明方向。
正是憑借這種精神,80年來,文藝戰士們高唱“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文藝建設者將千瘡百孔的舊中國建設成文化大國;文藝工作者勠力與共,繼續將中國文藝事業推向一個光輝的新階段。
延河水依舊潺潺流淌,寶塔山依舊巍巍聳立。今天,從延安再出發,讓我們再次發問:距離前輩用青春和熱血描畫的未來,我們還要走多遠?
延安風景(木刻)古元 作
四
歷史,常常凝煉成一次次艱難選擇。
選擇,又常常開啟一段段嶄新歷史。
沿時間之河溯流而上,讓我們穿越到8年前的那些日日夜夜。我們不難發現,80年前一道道清澈溪流,在8年前已匯成奔涌江河,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中國正在奮力奔跑。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參加此次座談會的有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曲藝、雜技、影視等各領域的72位文藝工作者。習近平總書記開篇便說:“今天,這里群英薈萃、少長咸集,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作家、老藝術家,也有嶄露頭角的文藝新秀,有些同志過去就很熟悉,有些是初次見面。見到大家很高興。”
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講了事關中國文藝發展的五個問題,希望“同大家一起討論”——
為什么要高度重視文藝和文藝工作?因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什么是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如何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習近平總書記條分縷析: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習近平總書記用創造者、見證者、劇中人、劇作者,生動比喻人民與文藝的關系,“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他強調,熱愛人民不是一句口號,“要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問題,拆除‘心’的圍墻,不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
什么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如何塑造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
如何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說,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要把握住兩條:一是要緊緊依靠廣大文藝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藝規律。
也是在這次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了兩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2014年3月訪問法國期間,“我談了法國文藝對我的影響,因為我們黨老一代領導人中很多到法國求過學,所以我年輕時對法國文藝抱有濃厚興趣。在德國,我講了自己讀《浮士德》的故事。”閱讀這本的時候,習近平還在陜北農村插隊,聽說一個知青有《浮士德》這本書,他走了30里路去借這本書,后來那個知青又走了30里路來取回這本書。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俄羅斯,講道:“在同俄羅斯漢學家座談時就說到,我讀過很多俄羅斯作家的作品,如年輕時讀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么辦》后,在我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動。”習近平總書記用這兩個故事,生動地闡釋了優秀文藝作品的偉大力量。
文學家、藝術家在座談會上暢所欲言。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鐵凝第一個發言,她說,這次文藝工作座談會讓她想起了“72年前那次著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她說,“文學什么時候與人民共呼吸、共命運時,文學之樹就會枝繁葉茂,什么時候離開和違背了人民,文學之樹就會枯萎凋零。這一點,已經被歷史所證明,也必將被未來的歷史所印證。”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中國文聯榮譽委員尚長榮,空政文工團一級編劇閆肅,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中國文聯榮譽委員趙汝蘅,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李雪健紛紛發言。
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兵。伴隨著新時代鏗鏘有力的步伐,伴隨著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中國文藝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積極把握歷史進程和時代大勢,努力反映中華民族的千年巨變,揭示百年中國的人間正道。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
延河水依舊潺潺流淌,寶塔山依舊巍巍聳立。昔日,從延安到北京;今天,從北京再出發——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在這樣的歷史時刻,中國文藝應該肩負起怎樣的使命與擔當?
五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
文藝,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揭示人類命運和民族前途,是中國文藝矢志不移的追求。
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堅定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扎根祖國大地,潛心文藝創作,服務人民群眾,主動擔當作為,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創作生產了一大批優秀作品,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文藝工作,創造著一部精彩的樂章,反映著中國人民豐富的精神世界。有四個關鍵詞,始終貫穿于中國共產黨的文藝創作、文藝生產、文藝理論,這便是——時代觀、人民觀、傳統觀、世界觀。
六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藝工作座談會時,談起出訪時為各國各民族人民創造的文明成果深深陶醉。在中國,從老子、孔子、莊子、孟子、屈原、王羲之、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關漢卿、曹雪芹,到“魯郭茅巴老曹”(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到聶耳、冼星海、梅蘭芳、齊白石、徐悲鴻,從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小說,從《格薩爾王傳》《瑪納斯》到《江格爾》史詩,從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今天,有眾多文藝家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藝精品,不僅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厚滋養,而且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華彩篇章。
每到重大歷史關頭,中國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
革命戰爭年代,李大釗無比渴望舊中國能夠擺脫腐朽衰頹的局面而重新找回生命的春天,他在《青春》一文中寫道:“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方志敏將他對祖國的愛傾注于《可愛的中國》之中:“朋友,我相信,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智慧將代替了愚昧,友愛將代替了仇殺,生之快樂將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園,將代替了凄涼的荒地!”冼星海、光未然創作了磅礴雄偉、深邃壯闊的《黃河大合唱》,如黃河水般波濤奔涌的樂章生動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慘烈與悲壯,向全世界發出了中華民族的吶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作家、藝術家帶著無比的喜悅和熱情投身創作。柳青寫下經典名作《創業史》,描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互助組和合作社里,中國農民的創業歷程以及梁三老漢、梁生寶、郭世富、郭士杰等典型的農民形象。謝晉導演將戰火紛飛中書寫中國革命史傳奇的紅色娘子軍故事搬上銀幕,《紅色娘子軍》一經上映就風靡全國,創下八億人有六億人觀看的盛況。
改革開放年代,蔣子龍攜改革文學橫空出世。一部《喬廠長上任記》,讓改革者“喬廠長”轟動了整個中國,也將“蔣子龍”這三個字深深烙在了當代文學史中?;舸蟮?、喬光樸……蔣子龍筆下眾多改革者的形象,真實、立體、多元地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方位和社會路向。吳貽弓執導的《城南舊事》以小英子的視角,講述了發生在舊中國那段艱難黑暗的歲月里為衣食冷暖奔波的人們和為理想信念犧牲的北大學生的故事,這部影片為中國散文電影提供了一個注重意象表達的唯美風格的范本。
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抗擊疫情、反腐掃黑、海外撤僑……一系列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不僅改變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為文藝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長篇小說《人世間》以個人精神史的結構反映出改革開放的時代軌跡;“江南三部曲”跨越百年社會變遷,探詢人的精神世界;《經山?!肪劢怪袊撠毠?、全面小康的偉大成就。電影《十八洞村》描繪出脫貧路上廣大干部群眾的堅韌意志與奮斗激情;《戰狼》《紅海行動》,讓每一個中華兒女感受到強大祖國帶來的安全感;《中國機長》《中國醫生》,聚焦那些危難來臨時挺身而出的平凡人。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掃黑風暴》,彰顯了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維護社會正義的決心;《山海情》則講述了“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脫貧攻堅的動人故事。戲劇《雨花臺》《西安事變》等,生動塑造了革命先輩和模范的光輝形象,弘揚了崇高理想和英雄氣概。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全國兩會、基層考察調研、全國文代會、全國作代會等多個場合,曾多次就文藝把握時代主題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
——“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
——“要緊跟時代步伐,從時代的脈搏中感悟藝術的脈動。”
——“要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兵,把握歷史進程和時代大勢,反映中華民族的千年巨變,揭示百年中國的人間正道。”
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每到重大歷史關頭,中國文藝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文藝對國家、民族、時代的重要作用:“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好的文藝作品“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他也反復為優秀文藝作品點贊——
2014年兒童節前夕,在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給孩子們推薦《紅孩子》《小兵張嘎》《雞毛信》《英雄小八路》《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少年英雄的電影,教導他們學習英雄人物。
2015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談到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時說“好幾個頻道都在播”“我跟路遙很熟,當年住過一個窯洞”。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強調,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大學考察,提起自己看過最近熱播的電影《紅海行動》。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政協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提出,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2021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時,講述了福建科技人員菌草援外的故事,自然聯想起當年的熱播劇《山海情》:“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個林占熺去了。”
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密相連、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時代跫音。廣大文藝工作者只有牢牢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承擔起時代的使命,傾聽著時代的呼喚,方能回答好時代的問題。
時代在變,文藝的題材在變;媒介在變,傳播的渠道在變;主題在變,創作的主體在變;受眾在變,作品的話語也在變?;ヂ摼W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面對文字數碼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絡化、讀者分眾化等趨勢,中國文藝只有與時俱進,才能適應形勢發展,應對各種重大變革,從而讓更多新的文藝群體、文藝媒介、文藝科技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
七
匠心獨運丹青手,萬里山河起宏圖。
中國文藝,是中國人民的文藝。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時代的創造者。在人民的壯闊奮斗中,隨處躍動著創造歷史的火熱篇章,匯聚起來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詩。
在80年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用一句話點出了問題實質:“什么是我們的問題的中心呢?我以為,我們的問題基本上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不解決這兩個問題,或這兩個問題解決得不適當,就會使得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和自己的環境、任務不協調,就使得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從外部從內部碰到一連串的問題。”
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是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一滴水,怎樣才能永不干涸?只有置身大海之中。文藝和人民的關系,正是如此。
習近平總書記常常說:“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以為人民不懂得文藝,以為大眾是“下里巴人”,以為面向群眾創作不上檔次,這些觀念都是不正確的。關在象牙塔里不會有持久的文藝靈感和創作激情,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浮萍、無病呻吟、無魂軀殼。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是文藝之母。人民,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情之所牽、心之所系——
談方法,“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所闡明的方法,有著歷史的回響,更有著時代的先聲。
論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歌唱祖國、禮贊英雄從來都是文藝創作的永恒主題”“文藝要對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進程給予最熱情的贊頌,對一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的拼搏者、一切為人民犧牲奉獻的英雄們給予最深情的褒揚。”
講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并重申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
以延安文藝座談會為起點,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出一條“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道路,中國文藝面貌為之一新,涌現出一批與人民結合、為人民放歌的優秀作品: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賀敬之、丁毅的《白毛女》,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中國的文藝工作者,也逐漸融入廣大民眾之中:作家柳青蹲點黃甫村14年,與村民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寫出現實主義巨著《創業史》;作家路遙飽嘗生活的艱辛,才有《平凡的世界》30多年長銷不衰,影響一代代青年;陳忠實把幾乎畢生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祖屋后的白鹿原以及白鹿原隔浐河可望的神禾原、少陵原、鳳棲原和隔灞河可望的銅人原,才有了“我把生命交給你了”的《白鹿原》……
人民需要文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物質文明極大發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極大發展。新時代,數據展現巨變:2013年春節檔,中國電影票房約7.8億元;2022年春節假期,中國電影票房突破60億元,全國銀幕總數也從2013年底的逾1.8萬塊增長到目前的8萬余塊,增幅超3倍。2020年底,我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分別發展到3212個、5788個、3321個,為群眾送上越來越豐盛的文化大餐。
文藝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近年來一大批制作精良、有歷史縱深感的“年代劇”正是因為聚焦人民,才那樣生機勃勃、熱氣騰騰?!秵碳业膬号贰峨u毛飛上天》《大江大河》,無不因對老百姓生活的生動刻畫,對普通人情感的精準捕捉而廣受好評。中國人民的生活中,有著文學藝術的豐厚礦藏,柴米油鹽中有詩意,雞毛蒜皮里有光芒。有抱負、有追求的文藝工作者,追隨著人民的腳步,走出方寸天地,閱盡大千世界,讓自己的心永遠隨著人民的心而跳動著。
廣大文藝工作者只有堅守人民立場,才能抒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尊重人民、懂得人民、熱愛人民,才能夠跳出身邊小小悲歡,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用心用情用功描繪人民、歌唱人民、禮贊人民。
馬克思說:“人民歷來就是作家‘夠資格’和‘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人民為中心,做人民的孺子牛,是中國文藝唯一正確的道路,也是作家藝術家最大的幸福。誠然,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昂揚沒有沉郁、只有幸福沒有不幸、只有喜劇沒有悲??;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需要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鼓舞人們在黑暗面前不氣餒、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用理性之光、正義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
今天,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大地上,14億多中國人民演繹著生生不息的中國史詩。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努力創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中國文藝的百花園才能永遠為人民綻放。
八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以中國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的創意驚艷世界。從“雨水”開始,至“立春”落定,在時光輪轉中,一個擁有古老智慧、詩意盎然的中國,一個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中國,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呈現在世界面前。
北京冬奧會落幕,回首過往,除了賽場上的精彩瞬間定格為永恒讓人印象深刻外,中國元素一路火爆。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大,不少優秀中國傳統文化可愛可親、可圈可點,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喜愛。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文化就像一個綿延不斷的河流,源頭來自遠古,又由許多支流、干流匯合而成。”他引用《諫太宗十思疏》中的“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習近平總書記以貫通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宏闊視野,這樣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國際國內許多場合,他率先垂范,為中國傳統文化“代言”。2014年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澳門大學參與“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青年”主題沙龍時,對學生們深情地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本人也是一個中華文化的熱烈擁護者、忠實學習者”,他鼓勵學生們增強文化自信,增強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骨氣和底色。
“我曾經講過,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說,“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到“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道理。習近平總書記的思考讓與會者深受震撼:“闡釋中華民族稟賦、中華民族特點、中華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文化,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錢穆先生在《中國文化精神》中說:“文化是傳統的、生命的,有個性,像有一個種,在其內里則必然附帶有一番精神。”錢穆先生所說的文化精神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貫穿于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光未然、冼星海于民族危亡之際,寫下《黃河大合唱》,采用陜西民歌、勞動號子的音調素材,使用三弦、鑼鼓等民族樂器,用中國旋律凝結成氣壯山河的民族贊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春節組曲》《嘎達梅林》《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和《五朵金花》《劉三姐》《阿詩瑪》等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旋律、電影,汲取了民歌、民間故事和傳說的養分?!肚啻褐琛贰都t巖》《林海雪原》……一系列耳熟能詳的名字,留下眾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無數至今讓人難以忘懷的經典情節,承載動人心魄的英雄主義精神,生動昭示共和國的來路和人民政權建立的歷史必然性?!缎◎蝌秸覌寢尅贰惰F扇公主》《大鬧天宮》《三個和尚》《阿凡提的故事》等一系列中國風格濃郁的美術電影,開創了世界動畫史上的中國學派……一代代文藝工作者,賡續中華優秀傳統中的文化基因、生命密碼,表現著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永不褪色的價值。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必須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樣態,如老樹新花一樣展露勃勃生機。動畫電影《大圣歸來》《大魚海棠》《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取材于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將傳統人文思想、價值理念、倫理情感與當代生活和審美意趣相結合;以美食為題材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對中國飲食文化進行細致入微的全方位展示,用光影藝術營造出別具意境的東方韻味;《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等文博類節目和紀錄片,讓觀眾得以徜徉在五千年的文明長河;從傳統文化中獲取靈感的舞蹈作品《唐宮夜宴》《洛神水賦》《只此青綠》《五星出東方》等,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來;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代表,京劇、中國功夫等等,只是給世界各國近距離觀察和感知中華文化打開了一扇窗口,隨著中國文化進一步走向世界。
當今中國,故宮文創成為“網紅”,年輕人中興起漢服熱,李子柒、阿木爺爺、滇西小哥等中國風博主頻頻火出圈……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洋溢在人們臉上。
九
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
文藝,是最好的交流方式、最好的世界語言,常常被稱為最好的“國家名片”。
“一部小說,一篇散文,一首詩,一幅畫,一張照片,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一曲音樂,都能給外國人了解中國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一席話,引起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共鳴。習近平總書記不但要求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在多個外事場合他更是以身作則,以文藝為媒溝通中外。
2013年3月,習近平在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發表演講時提到:“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桑尼亞熱播,使坦桑尼亞觀眾了解到中國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
2014年7月,習近平出訪阿根廷期間,向阿根廷朋友當面贈送了國禮——一套DVD光盤,光盤中趙寶剛執導的電視劇《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和滕華濤執導的電影《失戀三十三天》均是反映當代中國題材、反映當下年輕人生活面貌的作品。
2017年6月,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前夕,習近平在當地媒體發表署名文章,稱贊道:“《舌尖上的中國》《溫州一家人》等中國優秀影視劇走進萬千哈薩克斯坦民眾家庭。”
2017年9月,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在福建廈門舉行。會晤期間,習近平邀請四國領導人共同觀看由金磚國家首次聯合拍攝的電影《時間去哪兒了》片花。
中國進入新時代,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世界上的人們想知道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想知道中國人對自然、對世界、對歷史、對未來的看法,想知道中國人的喜怒哀樂,想知道中國歷史傳承、風俗習慣、民族特性,文藝是最簡單也是最豐富的方式——翻開書頁,拿起毛筆,拉開大幕,打開電視,奏響樂章,走進畫廊……一幅縱橫古今、交錯中外的“中國圖卷”便徐徐展開。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是中國對世界的鄭重承諾,充分彰顯了以實際行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大國形象和責任擔當。文藝是溝通中外的橋梁和紐帶,文藝作品產品也要充分國際參與競爭,只有開放合作才能獲得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自我封閉只會失去世界,最終也會失去自己。
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F代以來,中國文藝和世界文藝的交流互鑒一直進行,白話文、芭蕾舞、管弦樂、油畫、電影、話劇、現代小說、現代詩歌等,都是借鑒國外又進行民族創造的成果。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啟蒙主義、積極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和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都對中國文藝發展產生過廣泛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發展起來,必須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發展繁榮起來。”
文藝是世界語言,談文藝最容易相互理解、溝通心靈。各國人民的處境和命運千差萬別,但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為改變命運的不屈奮斗是一致的,也最容易引起共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羅西尼《威廉·退爾》序曲、埃爾加《威風堂堂進行曲》、柴可夫斯基《胡桃夾子》“蘆笛舞曲”“小進行曲”等19首世界名曲響徹“鳥巢”上空。這一刻,不同的文明記憶、文明圖景,在華夏大地上共振齊鳴,奏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樂章。
這一幕生動地表明,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絕不是倡導夜郎自大、唯我獨尊式的“文明優越論”,也不是“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而是在“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基礎上,以開放包容的胸襟充分汲取外來文化有益成果,使中華文化更具生機與活力。
近年來,中國文藝也不斷走出國門,向全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搭建民心相通、文明互鑒的橋梁?!断眿D的美好生活》《跨過鴨綠江》《在一起》《理想照耀中國》《大禹治水》等一大批優秀電視劇、動畫片、紀錄片,通過不同國家的電視臺、國際互聯網平臺和自主平臺播出,向全球觀眾講述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共同追求夢想的故事,讓全球觀眾看到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蘊藏中華文化元素的電影、網文、網游、音樂、戲曲、雕塑、手工藝品紛紛出海,受到越來越多海外觀眾的關注。其中,向海外傳播作品1萬余部、網站訂閱和閱讀App用戶達1億多的中國網絡文學,正在形成從內容出海到“生態出海”、從文字出海到IP出海的階段式跨越。網絡文學已經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學習中華文化的重要渠道,并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藝發展提供了獨特的文化參照。
“中國人民歷來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懷,當代中國文藝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類。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有信心和抱負,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創作更多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優秀作品。”2021年12月14日,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以更為深邃的視野、更為博大的胸懷、更為自信的態度,擇取最能代表中國變革和中國精神的題材,進行藝術表現,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新篇章。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古老的文明古國、正青春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僅將為人類貢獻新的發展模式、發展道路,而且將把自己在文化創新創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獻給世界,在新時代為人類文明作出新的巨大貢獻。
十
勇佇潮頭的時代觀、人民至上的人民觀、堅持雙創的傳統觀、心懷天下的世界觀,匯聚為新時代中國文藝的大雅正音。
立文之道,惟字與義。字以訓正,義以理宣。
文藝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為時代的號角。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古人云:“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又云:“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講的都是創作之苦、精品之精。至善、至美、至精,非朝夕之功,需要的是創作者的凝神聚氣、嘔心瀝血,需要的是文藝家的朝乾夕惕、久久為功。屈原曾寫下椎心泣血之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司馬遷為創作《史記》經歷了失父之痛、宮刑創傷。曹雪芹寫《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作家路遙一輩子窮困坎坷,短暫人生里遍嘗平凡世界的艱辛與落寞,他的墓碑上鐫刻著他寫給世界最后的深情告白:“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
中國文藝呈現百花競放、生機盎然的景象。然而,隨著文藝創作新的春天的到來,隨著大量膾炙人口優秀作品的不斷產生,思想的困惑和發展的瓶頸不容忽視,不盡如人意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文藝從業人員只想走捷徑,求速成、重虛名,幻想一夜成名,追逐一夜暴富;有的調侃崇高、扭曲經典、顛覆歷史,丑化英雄,以此吸引眼球、暴得大名;有的混淆是非、黑白不分、善惡不辨、以畸為美;有的信奉“一切向錢看”“出名要趁早”,身上沾染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壞習氣;有的不屑于藝術的修養,熱衷炒作私生活,靠資本運作和沖流量抬高身價;有的追腥逐臭,品行不端,違反公序良俗,雖一時風光無兩,最終人設崩塌甚至鋃鐺入獄;有的搜奇獵艷、一味媚俗、低級趣味,把作品當作追逐利益的“搖錢樹”,當作感官刺激的“搖頭丸”;有的熱衷于所謂“為藝術而藝術”,只寫一己悲歡、杯水風波,脫離大眾、脫離現實;有的亂花漸欲迷人眼,熱衷于各種“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的所謂思潮。
當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誠懇地提出了中國文藝所面臨的不正之風,并尖銳地做出批評:“我們延安文藝界中存在著上述種種問題,這是說明一個什么事實呢?說明這樣一個事實,就是文藝界中還嚴重地存在著作風不正的東西,同志們中間還有很多的唯心論、教條主義、空想、空談、輕視實踐、脫離群眾等等的缺點。”他從而提出,需要對文藝界進行“切實的嚴肅的整風運動”。
對于文藝界的不良風氣,習近平總書記同樣提出嚴肅的批評:“文藝工作者的自身修養不只是個人私事,文藝行風的好壞會影響整個文化領域乃至社會生活的生態。文學家、藝術家是有社會影響力的,一舉一動都會對社會產生影響。大家要珍惜自己的社會影響,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一個文藝工作者如果品行不端,人民不會接受,時代也不會接受!不自重就得不到尊重!”
針對部分從業者迷失了方向導致文藝作品中出現的“低格調的搞笑,無底線的放縱,博眼球的娛樂,不知止的欲望”,習近平總書記用了四個“決不能”:“文藝要通俗,但決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藝要生活,但決不能成為不良風氣的制造者、跟風者、鼓吹者。文藝要創新,但決不能搞光怪陸離、荒腔走板的東西;文藝要效益,但決不能沾染銅臭氣、當市場的奴隸。”
世易時移、思潮紛涌,文藝界需要一種主張和思想,來凝聚文藝工作者的力量,需要一個方針和方向,為未來中國的文藝事業和文化發展指明道路。正如80年前延安文藝座談會明方向、開風氣,2014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也錨定了新時代文藝創作的價值航標,標注了中國文藝發展的歷史方位。
“黨和人民需要你們、信賴你們、感謝你們!”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份囑托,摯誠熱烈,感人至深。
“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一針見血,切中時弊。
“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習近平總書記的叮囑,成為近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座右銘。
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中,把中國精神熔鑄在筆端,在潛心創作中回答時代之問,把創作好作品作為立身之本,涵養風清氣正的文藝生態……中國文藝撥開迷霧,正在逐光而行。
十一
80年不懈探索,勇毅前行。
8年踔厲奮進,篤行不怠。
新時代新征程,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歷史方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時代主題。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實現偉大事業,文藝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
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道理。闡釋中華民族稟賦、中華民族特點、中華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薪火相傳,一脈相承。
今天的中國文藝,處在怎樣的歷史方位,又將以怎樣的自覺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2021年12月15日,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曾經特別講過:“今天,中國、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未來無限廣大。新時代需要文藝大師,也完全能夠造就文藝大師!新時代需要文藝高峰,也完全能夠鑄就文藝高峰!我們要堅定這個自信!”
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身處催人奮進的偉大時代,感悟今天中國的歷史巨變,中國文藝一定能夠書寫出新時代社會生活的豐富廣闊,一定能夠映照出新時代精神世界的多姿多彩,也一定能向世界展現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仗劍遠游時寫下這樣的詩句。他感受著盛唐的蓬勃氣象,胸中鼓蕩著凌云壯志。今天,中國、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未來無限廣大,面對時代召喚,面對黨和人民的期盼,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新時代中國文藝必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永不停滯的前進姿態,在接續奮斗中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變為現實。
新時代的中國人民、新時代的中華民族、新時代的偉大中國,未來無限廣大。
新時代的中國文藝,讓我們一起向未來!
(本文刊于《文藝爭鳴》2022年第5期)
作者簡介:
李舫,學者、作家、評論家。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大學法學學士,中國人民大學文藝理論碩士、博士,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