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北的觀光帶
許建萍
1975年,父親落實政策到天津市北郊區工作。還記得,當時有兩個地方讓父親挑選:一是武清縣,一是北郊區。一開始,父親選擇了武清縣,市農委的領導勸父親說,北郊區是天津四個郊區中離市區最近的,還是去北郊區吧。于是,父親在北郊區安了家,住進京津公路一側的單元樓房。
那時,我常到陽臺上看京津公路上一輛輛駛過的汽車。見慣了縣城的胡同,我眼里的京津公路寬得無邊無沿。但是,沒有了原先古鎮走街串巷的樂趣,跟這么寬的路做鄰居,我感覺很枯燥。出于對此前胡同生活的懷念,小時候的我很不喜歡京津公路。
1981年我參加工作,單位是京津公路旁的國有企業,上下班騎自行車在京津公路上騎行。在北郊生活多年后,我漸漸開始喜歡和懷念當年京津公路上工人上下班時自行車流的歡騰景象。那時,北郊域內京津公路沿線一側有十幾個大型國有企業。青年工人大多家住市區。公交線路少,乘客擁擠,從市區到北郊很耗時,有些女工為上班方便,就住在廠內的集體宿舍。男青年多數騎自行車每天回家。今天回想起來,還有種驚心動魄的感覺——十幾個大國企的職工,在相同時間下班,從各個廠大門涌出,如長龍樣的自行車隊蜿蜒在京津公路上。京津公路上如潮水般的自行車隊,顯示著那個時代的生機和活力。
2000年后,京津公路幾次拓寬。在產業轉型中,那些大型國有企業,有的搬遷,有的重組。跟原來國有企業隔路相望的那些村子也都遷走了。新規劃后的京津公路,美得脫胎換骨,空間上有了層次感,高層建筑節省的占地面積留給了綠地,留給了公園。民居離京津公路遠了,離北運河近了。而且,居民的各種生活需求一個大廣場就能囊括——超市、銀行、美食店鋪、時裝專賣店、電影院、書店、幼兒園、社區醫院、健身館,應有盡有,廣場開闊處可以晨練,可以跳廣場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不再像以前那么單調,開始變得五光十色了。
新的城市建設理念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擴展了人們的視野。京津公路上建有很多天橋,站在橋上看京津公路,最先入眼的不是車流,而是路兩側高大茂密的樹和路中間綠化帶里的各種花兒、灌木。近看滿眼綠色,遠望藍天白云,讓人感覺十分愜意。
京津公路比我40多年前初見時寬了兩倍,如今的京津公路不僅承載著天南地北的車輛,更是一條天津城北的觀光帶了。